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今日记者节:记者承担高风险 意外险贵过常人
作者:dengyp  文章来源:www.qingdaonews.com  点击数694  更新时间:2009/11/8 15:46:44  文章录入:dengyp  责任编辑:dengyp

《纽约时报》记者罗德曾被塔利班囚禁长达7个月之久的。

    今天是2009年11月8日,一个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周日:这是新中国的第10个记者节。

    中国记者节是不放假的。事实上,即使国庆、春节等公共假日,很多新闻工作者也要坚守在工作第一线。

    对记者来说,辛苦和劳累是“家常便饭”;近年来,记者们更常常在工作中与各种风险“不期而遇”,记者
行业已被公认为中国十大高风险行业之一。

    面对死亡、暴力、威胁、诉讼、骚扰乃至漠视,新闻人依然会勇往直前。借用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开拓者、著名记者范长江的一句话:“一个记者,如果能为一个伟大的理想工作,那是很值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

    死亡威胁 NO.1

    案例 自己的葬礼成为新闻

    2006年2月23日清晨,在巴格达以北60英里的萨马拉,人们在路边发现了3具被丢弃的尸体。死者当中有一位是女性。她叫埃特瓦尔·巴哈特,是总部设于阿联酋迪拜的阿拉比亚电视台的记者。

    埃特瓦尔是在报道萨马拉一处清真寺发生爆炸过程中被武装分子绑架并杀害的。当时,她被绑架前,持枪者朝天射击驱散了人群,同时大喊:“我们要的是记者。”

    第二天人们看到了埃特瓦尔和她的两名助手的尸体,子弹直贯埃特瓦尔背部,头上也命中两枪。她死时年仅30岁。

    作为伊拉克最有才华的记者之一,埃特瓦尔曾报道过许多葬礼,亲身经历了生活在这个战乱国家的普通百姓的悲伤、愤慨和无奈。2006年2月25日这一天,她自己的葬礼居然成为了媒体报道的新闻。因为葬礼队伍在经过巴格达时遭到了袭击,先是一名不明身份的枪手向人群开枪,继而发生炸弹爆炸,造成3名安全人员丧生。

    述评

    职业召唤压倒求生本能

    这是一组让人心惊的数字:据法新社报道,2009年上半年,全球记者殉职人数达到5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8人。记者遇害黑名单榜首的国家是墨西哥,今年已有7名记者在该国遇害。据瑞士日内瓦一家名为“新闻标志运动”的组织统计,2008年全球有95名记者在工作中殉职。伊拉克、墨西哥以及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界是记者死亡最多的地区。在伊拉克,共有15名记者殉职。

    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记者。职业的召唤压倒了求生的本能。著名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在踩到地雷身亡的一刻还不忘按下快门,他曾说:“如果你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还不够近。

    暴力威胁 NO.2

    亲历 凶徒打人后还叫嚣“搞死你”

    今年7月27日,东莞市谢岗镇星联圣诞饰品制造厂发生大火,本报记者董哲在路上拍照时被该厂保安和工作人员发现,他们围上来强抢记者手中的相机,并推搡记者。在争抢相机的过程中,该厂人员竟然掐住记者的脖子,并欲摔烂记者的相机。

    尽管有民警和治安员在场,还是有人肆无忌惮地恐吓:“赶快把照片删掉,你相不相信我
可以叫人搞死你们?”

    当天下午,《南方都市报》记者莫晓东和《羊城晚报》记者江赟被该厂人员打伤。莫晓东说,被围殴时,他大声喊道,我们是记者。没想到,表明身份后引来了更多的拳脚。今年8月31日,本报记者刘满元在东莞虎门金洲社区采访一宗命案时遭到现场治安员的殴打。对方动手相当老练,不打头部,只是猛打猛踹腹部和胸部。

    述评

    风险成本低 凶徒肆无忌惮

    “打人者风险成本实在很低。”跑了3年突发类新闻的记者阿文(化名)观察到,动手的大都是保安、物管员、联防队员、外来务工人员等,也有无业人员或涉黑人员。“打了人、即使被炒了,他们也能再找一份工,没什么损失。”有些自恃“后台”较硬的还公开扬言:“看你能拿我怎么样?”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表示,现行法制对于媒体的采访曝光权尚未明确界定,致使许多个人和单位对媒体的正常报道认为是侵权而阻挠干涉。

今年10月,洛阳当地一家报纸记者张金星在报道车祸时,被警察强行戴上手铐,带入派出所。

因报道火灾而被打伤的本报记者。

 

    诉讼风险 NO.3

    案例 曝光检察长险遭牢狱之灾

    据媒体报道,湖北《长江商报》记者姚海鹰采写的新闻触犯了武汉江岸区检察院检察长张振国,遂收到检方署有“反贪”字样的询问通知书。检方多次威逼姚海鹰,欲诱其接受传唤。姚无奈在网上发帖求助,引起了中宣部和最高检的高度关注。湖北省的调查证实,姚海鹰的报道没有问题。江岸区检察院有关官员受到严厉批评,不得已向姚海鹰道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姚海鹰最终得以免于牢狱之灾,关键原因其实并不在于他发帖引起了中央的关注,而在于他多了一个心眼儿,没有去接受检方的“询问”。因为检方向他发出“询问通知书”,是在没有立案的条件下对他进行非法传唤,张振国本人毫不讳言,传唤姚海鹰暂时没有证据,找到他以后就能找到证据。意思再明白不过:如果姚海鹰配合接受“询问”,检方就能将他控制起来并找到他“贪污”的证据,他就一定能够被控犯罪而锒铛入狱。

    述评

    个别人滥用公权恫吓记者

    就姚海鹰的遭遇,知名新闻侵权诉讼律师周泽认为,这是一起滥用公权恫吓、打击记者,粗暴践踏公民批评、控告权利的事件。

    周泽认为,综观近年新闻维权,总的趋势是,案件总数在减少,刑事案件在增多。

    这说明,某些官员对通过民事诉讼打压记者已失去兴趣,认为通过刑事方式更能及时、有效地达到他们阻止、抵制舆论监督的目的。(曹勇)

    亲历 秉承客观立场 常遇无理施压

    投诉风险 NO.4

    大多数记者都接到过投诉,原因归结为一条,即“写了负面”。突发新闻记者阿文说,他一次收到报料,一个小区内的泳池经营方称,物管的阻挠致使泳池不能营业。他去了现场,听了报料人、小区物管、街道办事处和城管部门的说法。“采访下来,我发现不能听信报料人一方的说法。”

    稿件见报后,报料人立刻向报社投诉,称报道失实
。“他报料的目的是希望媒体为他说话,但我们要坚守客观立场。”

    除了投诉,还有些人试图暗中报复。曾有当事人聚集一帮人来到广州某大型媒体门口,让报社将某记者“交出来”。报社拒绝交人后,该当事人说:“你只要让我看这个记者一眼,我们就走。”至于看了以后怎么样,就难说了。

    述评

    当面接受采访 回头矢口否认

    广州一家大型媒体业务管理部门的古小姐告诉记者,很多投诉者都指责记者报道失实可能是“收了别人的黑钱”。面对这种指责,大部分记者的感觉是无奈和愤怒。这是真实的案例:记者和采访对象见过面,表明身份后做了采访,甚至换了名片,但看到报道出街后对自己不利,对方立刻投诉称“从没接受过采访”。

    一些颇有“来头”的人或单位则找到各种关系向媒体施压。“有时候我们没错,但在压力之下只能承认错误。”古小姐无奈地说。(作者 黄茜)

    新闻人自白 锻造内心才能走得远

    在中国,只有三个职业有自己的节日:教师、护士和记者。他们的职业被人们赋予了敬意和期许。老一代报人邵飘萍曾说:“新闻的灵魂应冷静活跃于理智之世界,而耕耘于世人感情之田亩。”

    柴静(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记者):今年制作的关于上海塌楼和电疗治网瘾的调查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因为这两期节目很符合新闻调查的核心概念,那就是尽可能进去接触事件核心。当时在上海的采访条件受限,但我们还是想方设法拿到了施工方、建设方、上海市建委等核心当事人的独家材料。如果说两期节目有成功之处的话,那就是对事实细节的发掘,那种感觉就像是“从地里挖出湿漉漉的泥土”。

    电疗治网瘾当时已经是备受争议的话题,而我们认为,增进对事实本身的理解、让接受治疗的孩子和送孩子治疗的家长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更为重要,而非草率地作判断,这也许是这期节目的可取之处吧。在这两期节目的采访中,每一次都是障碍重重,很多人在障碍前止步了,而你越过去了,障碍就成了帮助。

    以前会很在意采访技巧和呈现手法等,现在我认为,一个人如果想走得远,最需要锻造的是内心,一个记者所能呈现的真实取决于他对人和事的认识,只有不断地观察与思考,即使是在平实生活、在非职业状态中,也会帮助我们更接近记者的职业本质。

    付雁南(中国青年报社“冰点周刊”记者):掰指头算算,尽管真正成为一名“记者”只有短短4个月,可自己采访过的人,有远在美国的科学家,也有租住隔板间的“北漂”。总和这些讲话风格迥异的人们交流,“新鲜感”当然还是有的。

    但压力却也不小。总害怕找不到打动人的故事,所以采访前挖空心思设计问题,要是漏掉什么话题更是会顿足捶胸好一阵子。更害怕的是找到了故事,却打动不了别人,所以写作起来更是小心谨慎,修修改改到凌晨是家常便饭。但如再想到,自己所记录的每一个人、一件事,在影响读者之余,还在记录着社会进步、历史发展,那就几乎恨不得“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了。(据新华社)

    有时新闻令我不顾一切

    尽管有太多风险与艰辛,但新闻行业的魅力却始终如一。许多大学生都将媒体作为理想的职业。

    暨南大学新闻系的学生小雯从小就想当一名记者。“我喜欢去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去倾听他们的故事。”她觉得做一名见多识广的记者,能让自己了解多种形态的生命。

    从初中开始,小雯就开始担任校园媒体记者。上了大学后,她先后在六七家媒体实习过,也亲身体
验了记者这一行业的艰辛和乐趣。

    “有时候,新闻可以令我不顾一切。”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大火,当她听到报料后,毫不犹豫地和另一个记者飞奔下楼,跑了三条街到达发生火灾的工地,到了才发现其实可以打车过去。虽然后来的稿件没有发表,但在那次采访中,她交了一个朋友——一名工地上的油漆工。

    “做新闻最危险的是跑报料,一次,我和一个记者去采访一起坠楼命案,被三四个1米8高的彪形大汉围住,险些被打,还好那个记者临危不乱,用计谋逃脱了。”广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06级学生小曾从大一开始就利用课余时间到广州多家报社实习,丰富的采访经历让她对记者行业感触颇深:“记者不但要保持着"一直在路上

    记者买意外险贵过常人 部分公司拒承保战地记者

    随着近年来记者遭殴打等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记者也进入了高风险的职业人群。据记者了解,各家保险公司均将战地记者列入高危人群,部分公司甚至拒绝承保战地记者。即便是普通外勤或摄影记者,由于遭遇风险的可能性大于普通人,其购买意外险时的保费也会略高。

    太平人寿广东分公司方面告诉记者,该公司对投保对象的职业风险从低到高分为1到6类以及拒保类,其中新闻媒体行业人员中,内勤是1类,外勤记者是2类,摄影记者是4类;战地记者则被拒保。除了战地记者属高风险人群外,普通记者的风险程度中等。而据记者了解,进入4类风险等级的投保对象,其购买意外险要加费,相同保额的花费稍高于普通人。

    记者从中国人寿广东分公司了解到,该公司的意外险职业风险类别中,记者属于第二类,高于一类的普通人群,与演员、体育老师、邮递员等职业群体处于同一水平,遭受意外风险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该公司专业人士表示,由于记者面临较多突发状况,因此应当首先选择足额的意外险,同时,记者经常需要奔赴各地采访,搭乘公共交通工具,特别是火车、飞机等非常频繁,因此也需要加强交通方面的保险。(记者 纪晨璐)

    尊重媒体就是保护良知

    记者,是一个光荣的特殊职业。新中国第十个记者节,关注记者群体的“高风险”现象成为绕不开的主题之一。

    国际上历来都公认记者行业的高风险,因为但凡战争、反恐、地震、海啸这样的危险之境,都有记者冲锋在第一线。当然,“风险”绝不仅来自这些危险之境。

    在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发展新闻事业,采取各种措施为记者的新闻采访提供便利。近些年来,各地
还陆续出台相关规定,依法保护媒体和记者履行职责,积极开展舆论监督。

    当然,在某些地方,记者在采访中也不时受到人为干扰,其手段包括——言辞恐吓,有人叫嚣“信不信我弄死你”,叫你们几个记者生不如死”;公权阻挠,如县委书记派警力进京抓记者、区检察院以“反贪”名义传唤曝光自己的记者;公文谩骂,如县委宣传部发公函痛骂记者“卑鄙小人,犹如丧家之犬”;肉体伤害,如殴打记者的恶性事件……

    这种种现象背后,虽有着社会转型期各种利益重组、各种矛盾凸显纷扰中的某种必然,但无疑,更多还是缘于一些人对自身不当利益的本能维护、对自身不良行为不择手段的遮掩。

    但我们从未气馁和退缩,因为我们一直与大时代同行。新闻媒体铁肩担道义,积极履行舆论监督之职,如探照灯般将某些阴暗角落曝光得如同白昼,又如医生般把社会躯体上的溃烂之处袒露给公众。

    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的采访工作就是执行公务,任何以暴力方式阻挠记者采访、报道者,理应以“妨碍公务”论处。

    保护媒体的合法采访权,就是在保护我们这个社会的良知和眼睛。

    党和人民给了新闻媒体千钧的重托,壮阔的大时代赋予中国记者宽广的职业天地。纵使前路再崎岖艰辛,我们都要无怨无悔无惧无畏地走下去!(评论员 徐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