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揭幕“青戏节”
发布人:dengyp 更新时间:2008/9/25 10:39:53 点击数:624“引人入胜……这些年里最鼓舞人心、最具独创性的观念戏剧……很有震撼力的艺术作品。”这是《纽约时报》对英国经典名剧《哥本哈根》的评价。9月26日,这出曾获“普利策”和“托尼”两项国际大奖及2002年美国百老汇最佳戏剧奖的经典话剧将在深圳会堂上演。由福田区委宣传部、区文化局、区文产办、深圳市戏剧家协会和福田区文化馆主办的“青年戏剧节”也将正式拉开帷幕。
本次戏剧节为期一个月,将上演包括《哥本哈根》、《我不是李白》、《如果我不是我》、《东游记》、《达人未爱狂想曲》、《霸王歌行》等6部、28场经典小剧场话剧。作为开幕式的重头大戏,《哥本哈根》也成为本次戏剧节中最值得期待的作品之一。
情节新奇广受关注
《哥本哈根》的剧本由英国作家迈克·弗雷恩完成于1998年,写成后即在欧洲和美国的各个剧场上演,大受欢迎,并很快获得普利策、托尼两项大奖,而且得到了戏剧界、文化界、物理学界和历史界的广泛关注。
《哥本哈根》取材自现代科学史上发生于1941年的“哥本哈根会见”,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两个核物理学家海森堡、玻尔及玻尔的夫人玛格丽特的“亡魂”聚会在哥本哈根的故事。三个幽灵谈论了1941年的战争,谈论了哥本哈根9月的一个雨夜,挪威滑雪场的比赛,纳粹德国的核反应堆,同盟国正在研制的原 子弹;谈论了量子、粒子、铀裂变和测不准原理,谈论了贝多芬、巴赫的钢琴曲;谈论了战争时期个人为国家履行的责任和义务、原子弹爆炸后城市里狼藉扭曲的尸体。原子弹的研制和爆炸使两位物理大师深陷精神地狱,他们背负道义的重压难以解脱。
作为2002年百老汇最佳戏剧奖的获奖剧目,《哥本哈根》的写作方法虽然有悖于以往人们熟悉的戏剧结构,以三个科学家的灵魂来探讨人的企图和潜意识,但该剧却并非以实验戏剧特质吸引观众,作为主流戏剧的代表,它在国外被主流戏剧观众、主流戏剧评论界以及科学界和历史界所广泛关注。
中国版上演过百场
《哥本哈根》1998年由英国皇家国立剧院在伦敦首演,2002年,留美戏剧界人士胡开奇将《哥本哈根》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同年《戏剧艺术》第5期上。2003年8月,国家话剧院的王晓鹰把《哥本哈根》搬上中国舞台。
中国版《哥本哈根》的演员阵容也堪称豪华。主演过话剧《和氏璧》、《唐璜》、《死里逃生》的梁国庆扮演海森堡,主演过话剧《第十二夜》、《老妇还乡》的何瑜扮演玻尔,主演过《屋外有花园》和《渴望》的杨青扮演玻尔夫人玛格丽特。
据了解,中国版《哥本哈根》上演后即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国家话剧院2001年成立以来首部演出达百场的新剧目,至今看过此剧的观众已超过10万人次。导演王晓鹰说:“该剧在观众中激起的情感震撼和人生感悟,尤其是它所引发的对科学伦理和生命哲学的反思,已经大大超出了一个戏剧作品的影响力。”
“非娱乐性”快感挑战观众
对于《哥本哈根》这样一部科学剧,王晓鹰导演直言这对戏剧观众的确是个挑战——这部戏没有正常逻辑的时空概念,没有时间线状连贯性,全剧呈现出破碎、断续、颠倒、重复的状态。在叙述中,正常的时空被打破,剧目看起来断续、颠倒,成为理解该剧的一大障碍。但是,这个戏并不是在讲科学或是历史,如果懂一点历史或物理会有助于看懂这个戏,但不懂历史和物理也没关系,这个戏是在讲一种哲理,是科学家内心对人的关怀。
整部剧除了充满了思辨的魅力,探讨了人类在满足物欲、追求功利的同时,还提出了是否应该保持内心的良知,上演该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醒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这一点。戏剧艺术除了娱乐大众外,还有着“非娱乐性”的欣赏快感,比如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类的超乎功利的关注。“无论如何,人们在平安的同时、在富足的同时、在满足物欲、追求功利的同时,也许还需要唤醒内心的良知和理性,这是戏剧艺术除了娱乐大众之外还应该具有的属性和品格。”王晓鹰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