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369会网 >> 舞剧音乐演唱会 >> 上海 >> 其他演出 >> 正文

百老汇经典话剧《奥里安娜》后浪·小剧场新运动

发布人:wuyi    更新时间:2013/1/9 20:14:06    点击数:316

百老汇经典话剧《奥里安娜》后浪·小剧场新运动  

 

 

演出时间:

 2013-06-27 到 2013-07-21 19:30  

演出场馆: 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 

票价等级: 280 150  

订票电话:

 021- 51695229 4007790288 

在线交流:

   

 

上门取票: 上海市裕德路921号楼(江南裕德大厦)1203室 

 

全长约100分钟,无中场休息 

中文对白·无字幕 

她说,这是一次性骚扰。 

他说,这是一堂课。 

是师生之间的角力,还是男女之间的博弈? 

揭示你的立场,暴露你的信念。你,是否能有勇气接受《奥里安娜》的考验? 

【故事梗概】 

约翰,一个即将评上终生教授(提名已通过只等表决),买的新房子即将到手(只待付清最后一笔房款)的大学教师;他有着稳固的教席,优裕的生活,执掌着学生分数成绩生杀予夺的大权。来自乡村城镇的嘉璐,一个缺乏自信、看起来可怜巴巴、成绩差劲、拼命记笔记,却在内心有着强烈欲望的女大学生。故事起缘于嘉璐担心成绩不好影响前途,来到约翰的办公室寻求帮助,谁知一次教学指导导致了一场性骚扰的控告…… 

演出出品: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监制:杨绍林 

艺术总监:吕凉 

制作人:张婳婳 

编剧:大卫·马麦特David Mamet 【美】 

导演:熊源伟 

小剧场戏剧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为向小剧场三十年致敬,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将在2013---2014年间共推出24台小剧场戏剧作品,并将该系列演出季称之为后浪·小剧场新运动20133---7月的后浪·小剧场新运动第一季会陆续推出《禁闭》、《低音大提琴》、《求证》、《人模狗样》、《浮生记》和《奥里安娜》六部戏剧作品,后浪”·小剧场新运动将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一次饕餮盛宴! 

2013年至2014年上海话剧中心将用2年的时间推出24台小剧场戏剧作品,名为后浪·小剧场新运动旨在挖掘上海原创小剧场新生力量,力图探索出有上海特色的小剧场戏剧。在如今话剧市场纷杂的情况下,正向引导是我们应该负起的责任。告诉观众,小剧场戏剧应该是怎样的。这就是为何在一切向商业、向票房看齐的当下,在所有戏都往大制作、大剧场挪移的当下,大剧院要做小剧场。此番的24个剧目将包括《禁闭》、《低音大提琴》、《谎言背后》、《情书》、《448》等经典小剧场剧目。 

小剧场戏剧起源于19世纪末法国自由剧场的艺术实验活动,后风行于欧美与日本,是西方戏剧反商业化、积极实验和探索的产物。1982年林兆华导演的话剧《绝对信号》,打破了镜框式舞台,以多层面多时空的创造性呈现,开启了中国小剧场戏剧的先河。 

受到《绝对信号》成功的鼓舞,上海小剧场戏剧界也掀起了探索、创新的艺术实验高潮,出现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剧场演出,如苏乐慈导演的《屋外有热流》、胡伟民导演的话剧《母亲的歌》、张献编剧、谷亦安导演的《屋里的猫头鹰》。90年代,话剧《留守女士》带动了上海小剧场戏剧的发展,涌现了《陪读夫人》、《美国来的妻子》、《大西洋电话》等一批关注当时社会热点的作品,让小剧场走近观众。90年代后期,以《单身公寓》、《http://www.com/》为代表的白领戏剧,让更多人走进剧场,可以说是上海小剧场戏剧的里程碑,标志着小剧场戏剧从以实验先锋为主的阶段向商业化迈进。 

一个容纳不足600人的小舞台,它的魅力究竟何在? 

与大剧场相比,小剧场戏剧操纵灵活,涉及题材广泛,制作周期短、演员少、成本低。小剧场话剧风格多样,形式活泼,与社会互动性强,不仅满足了不同偏好消费者的文化需求,演出的互动性和真实感也是电视和电影等不具备的。当年国产话剧出现危机,大剧场的演出不甚景气之时,正是小剧场通过调整观、演距离,进行小规模的探索和实验,成功将观众重新招回到剧场舞台。 

小剧场戏剧,作为一种戏剧形态,相较大剧场更适合创新、实验和探索。然而,小剧场戏剧在中国历经30年的发展,由早期的先锋性质逐渐趋向商业色彩,剧目质量也良莠不齐。不少人投身小剧场纯粹是为捞钱,缺失了实验、创新精神的小剧场话剧,变得粗俗不堪、危机四伏。30年来,小剧场话剧数量上翻了不知多少倍,题材类型从先锋实验到小情小调、温馨的暴躁的浪漫的恶搞的;演职员从专业到业余,投资人从热爱话剧到玩票的都有;流行小说转战小剧场俨然已经成为一种票房模式,小剧场变得小品化”……如今的小剧场戏剧正在、将要经历一场大的变革。 

到底什么样的戏剧演出才算是真正的小剧场戏剧? 

小剧场戏剧既是一个公认的概念,也是一个至今都有着争议和不同看法的概念。概念之争始于1989年的首届中国小剧场戏剧,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看法是:真正的小剧场戏剧应当是实验性的、反主流的、反商业的,具有不断自省超越的反叛性和不断探索创新的超前性。 

中国小剧场戏剧的概念源于“Experimental Theatre”,如果按照英文的意译,应当是实验戏剧。然而随着小剧场戏剧的实践发展,如今已经从戏剧的实验所变成戏剧的主要生存方式。 

当然,随着时代变迁,21世纪小剧场戏剧概念的内涵多样化了。然而,小剧场戏剧的精神不应该丢失,实验、探索、创新、先锋是小剧场工作者们需要秉持和坚守的艺术精神。 

现在多数观众对小剧场戏剧的误读,以为只要剧场小、观众少就是小剧场戏剧,以为小成本运作、以轻松搞笑为主要内容的娱乐戏剧就是小剧场戏剧。小剧场——仅仅是小剧场戏剧的一个物理空间特性,而最重要的精神内涵正在渐渐模糊和丢失。 

戏剧最本质的,与电影、电视等媒体不同的,是现场观众与演员之间的活人交流。马丁·艾斯林说作者和演员不过是整个过程的一般,另一半是观众和他们的反应。而观众在戏剧演出中的作用,正如格洛托夫斯基所说,没有演员与观众中间感性的、直接的、活生生的交流关系,戏剧是不能存在的。戏剧的魅力在于现场观众与演员的活生生的交流。小剧场戏剧,首先在物理空间上缩短了观众与舞台的距离。《绝对信号》就是抛弃了镜框式舞台,采用中心舞台的演出形式。用小剧场戏剧中常用的术语来说,就是不仅要让观众靠近演出,而且还要让观众参与到演出中来。所以说,小剧场戏剧并非只是物理空间上,就观演关系而言,它是一种令观众与演员物理和心理距离更接近的戏剧形式,这才是观看小剧场戏剧的真正魅力所在。所以,如将让形式与空间与内容相匹配,最大化发挥小剧场戏剧的魅力,这就是我们需要去探索和实验的命题。 

中国小剧场戏剧能否三十而立? 

而立之年的中国小剧场戏剧光彩夺目、活力无限,但是如同满溢的酒杯,多了就难免产生泡沫。小剧场艺术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难题:是演化成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文化,还是为了维持文化品格而生存挣扎?所以,新时期小剧场话剧的艺术实验,从一开始就肩负着艺术与票房价值的双重探索任务。 

一方面,一些创作者过分追逐商业效益,片面依靠低俗、恶搞、低级炒作等噱头来吸引观众,泛娱乐化倾向的直接后果是本身造血功能的衰退,也伤害了很多小剧场观众的观剧积极性。就创作者而言,目前已经超越西方小剧场戏剧的模仿阶段,应当开始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观众审美要求的小剧场这条路。小剧场的小空间大有用武之地,容得下大千世界、纷纭人生,而目前我国小剧场戏剧的风格样式还不够丰富多采,需要戏剧人继续创新探索。 

另一方面,小剧场市场扩张得太快,产品质量跟不上,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 

就观众而言,一开始观看戏剧的新鲜感渐渐淡去,开始产生不满足感,然而在品目繁多的剧目中却无从选择。于是,新的命题出现:在吸引观众进入剧场后,如何留住他们,引导他们,培养其戏剧品味,给观众更多元的观剧选择,为观众筛选和创作好的小剧场戏剧作品源于实验、忠于原创的小剧场戏剧,将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而探索性、实验性的削减可能是影响小剧场戏剧发展的致命弱点,不克服这个致命弱点,不强化创新意识,小剧场戏剧只能消融在大剧场戏剧之中。标榜着独立”“自由的小剧场戏剧,它和大剧场不一样的空间构成,其实是给了创作者更大的创作空间。独立也好,自由也好,应该多元化发展。而特色,这就要求在探索、实验、创新的基础上,加入更多中国化、民族化的创造。上海话剧艺术中心有责任,也有使命,担负起引领上海小剧场戏剧的探索之路。话剧《蛇诗慢》、《人模狗样》、《鲁镇往事》等就是成功的探索案例。  

本项目已出票,正在热卖中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7-2013 369会网 上海今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86-21-51001710 传真:86-21-51615922 地址:上海虹口区新市路
支持单位:上海顾客满意度评价中心 上海全球事件经济研究中心
法律顾问: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 李佩芳律师
沪ICP备06051309号 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