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369会网 >> 新闻中心 >> 新闻 >> 正文

王敬恒艺术暨捐赠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发布人:chenqingqing    更新时间:2008/3/26 16:21:35    点击数:462
由中国美术馆主办的“王敬恒艺术暨捐赠作品展”于今天下午正式开幕,整个展览将从2008年3月24日持续至31日。展览举办之际,王敬恒先生将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山水、花鸟等100幅作品捐赠中国美术馆,艺术研讨会也同时召开。
  
  王敬恒,又名王易,字季之。1928年生于四川成都。早年在药店当学徒,后长期从事教育工作。37岁开始学画,从《芥子园》入手,先花卉而后山水。花卉师法吴昌硕、任伯年等;山水上溯沈石田、黄公望、石涛诸家,并认真研究黄宾虹笔法墨法。后结识画家陈子庄,受其激励,以“画贵有自己”而不辍探索。他在艺术表现上,钟情于蜀地山川蓊郁之气,曾游历其间,与山石林木朝夕相处,心感神交,为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几十年来,他远离尘嚣,埋头于笔墨耕耘,创作甚丰。1988年在四川省美术展览馆举办“王敬恒先生画展”,2001 年于成都现代艺术馆举办“王敬恒画展”。出版有《王敬恒画集》。
  
  王敬恒的艺术道路与众不同,他不是一位以绘画为业的专业画家,作为一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中国画创作只是“业余”爱好,而他却将这爱好玩味得别有生意,令人耳目一新。王敬恒的绘画没有传统的拜师学艺,也没有进过专门的绘画学堂。对传统的学习靠自修;对自然的观察重体悟;对艺术创作重表达内心的感受。因而其山水画寓山形地貌而得势,多表现自然生动苍郁之气;花鸟画自由率真,抒胸中独特的笔墨意趣。他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风格各有不同,而背后蕴含着一种共同的观念,都是在走一条“水墨写我”的路径。艺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认为:“王敬恒画山水,不止于模仿,也不求之于写生。它们没有临摹制作对古人的谨守重复,无写生之作对自然形态的摹写拘泥。画面有一股发自山川林木的鲜活之气。”王敬恒作品中的鲜活之气,来自于他长期对自然的思考,也来自于他对山水画笔法墨法的长期探索。
  
  王敬恒的艺术作品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用情是其一。他将对生活的感受,对人情物理的体验,归结为对水墨的感受和体验。在写意化过程中找回了水墨画的原生状态,寄情述怀,假借水墨表达他的艺术理想、人生理想,同时也实现了他的精神归隐理想。用色是其二。他在彩墨山水画创作中所强调的并非仅是作品色彩带来的视觉效果,而是山水寄情而幻化为色彩和对真我的体悟与再现。表现出鲜活的、纯粹的山水画在当代文化语境中其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体悟与重塑。在王敬恒先生看来“艺术最需要体会,不需要理智。理智是支离破碎的,是实用的,只有体会才能把握整体,把握生命,才能体悟何谓宇宙。”正因为有了这种与众不同的艺术见解,他的作品才会以浓郁苍润的笔墨表现出有别于以往山水画面貌的独特意境。
  
  此次向中国美术馆捐赠的作品,大部分为山水画,少量花卉画、人物画,这些作品均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所作,反映了王敬恒艺术创作的风格面貌。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7-2013 369会网 上海今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86-21-51001710 传真:86-21-51615922 地址:上海虹口区新市路
支持单位:上海顾客满意度评价中心 上海全球事件经济研究中心
法律顾问: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 李佩芳律师
沪ICP备06051309号 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