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369会网 >> 学术交流会 >> 上海 >> 正文

2016年6月14日-15日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

发布人:mamei    更新时间:2016/6/13 16:19:50    点击数:1051

[ 会议基本信息 ]
会议名称(中文): 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
会议名称(英文): 14th Chinese Internet Research Conference (CIRC)
所属学科: 计算机网络,新闻传播学
开始日期: 2016-06-14
结束日期: 2016-06-15
所在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所在城市: 上海市     黄浦区
具体地点: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上海新媒体实验中心

[ 会务组联系方式 ] 
E-MAIL: ica2016@163.com

会议背景介绍: 
媒介化: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2016年国际传播学会年会后会(ICA Post-Conference)暨第十四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14th CIRC),将于2016年6月14-15日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举行。
 
会议主旨及内容

数字技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体的互联和融合,导致传播方式和关系的重组,从而激起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说这种变化在前几年主要表现在社会关系的变革和重组,那么,近些年则进一步波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其方式。可以这样说,新媒体已经全面介入并改变着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政府新近提出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等口号,不仅表明新媒体的影响已经使之上升为国家战略和政策层面,而且在这样的推动下,新媒体的兴盛和中国社会进一步发生深远而全面的变革,完全是可以预料的。

从媒介社会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媒介不仅是一种技术,一种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也是一种社会制度和交往互动的空间。由此,随着媒介及其传播实践越来越卷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介入一个总体的社会和文化的建构,就必然会产生一个“媒介化”的过程,一方面使原有的一切发生变革和重构,另一方面,会逐渐形成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形成新的社会文化想象和理解,产生新的文明(Krotz, 2009),展现出媒介形式如何“介入”当代生活的不同层面,特别是诸如政治、文化、宗教、教育等建制化的社会实践(唐士哲,2014)。

但是,我们的会议设想以“媒介化”为视角,并不是要来验证被欧美传播学界视为近六十年来对于“媒介理论”一个主要翻修的“媒介化”理论,而是因为,互联网在中国社会的状况,为考察“媒介化”理论提供了别具一格的现实场景。首先,至少从全球范围看,新媒介所带来的社会变化之迅速之明显之激烈之全面,中国即便不能说是一个唯一的特例,但至少可以说是其中最为显著的。其次,更进一步地,是因为中国当前发生的数字革命,显露出欧美现有“媒介化”理论未能触碰的重要方面。因此,扎根中国本土经验的新媒体研究,有望拓展欧美现有的“媒介化”理论,在这个层面展开中国传播研究与欧美理论的对话、交锋。例如,有四亿活跃用户的“微信”,整合了大众传播、网络传播、人际传播等各种传播方式,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支撑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聚合了以中国大陆为主体的全世界华人,创造了新媒体传播的中国模式。“微信”、“移动客户端”模式不仅激发了最新一轮的中国传统大众媒介的新媒体转型,更带动了各种社会机构如政府、企事业单位、学术机构以及公民个人等建立微信公众号的浪潮,形成了新媒介环境中蔚为壮观的中国社会场景。基于此,“媒介化”理论在中国经验中,关注重点不再仅仅是媒介机构,“中介”也不再仅仅被理解为媒介机构引发的动态传播过程,我们更希望重点关注嵌入日常生活的个人移动终端应用,及其对所有类型的传播方式、传播过程的整合。新媒体支撑的传播构成了中国人的存在方式,以及整合各种时空的社会场景。中国场景中的这种互联网实践,不但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媒介化”,也不同于欧美世界互联网时代的“媒介化”。我们希望借此丰富和拓展“媒介化”理论的内涵,进而突显传播作为连接主客体(人与世界)的中介化实践,推动着人类正在经历的由本体论到认识论转向之后的“交流转向”(延森,2012),这一转向致使传播(不是媒介机构)成为当前中国乃至人类社会的基础要素。

藉此,我们将这次会议的主题定为:“媒介化:数字革命与中国场景”。

为了方便与会者,同时也是根据我们对于新媒体与中国社会现实状况的了解,提出以下一些思路,以供参考:

1、媒介化:新媒体与中国社会治理

2、媒介化:新媒体与中国新闻业的“媒体融合”

3、媒介化:新媒体与中国城市的沟通

4、媒介化:新媒体、社会舆情与话语意义的竞争

5、媒介化:新媒体与中国公共传播

6、媒介化:全球网络与中国社会的对外交往

7、媒介化:新媒体与民众日常生活

网友评论

Copyright © 2007-2013 369会网 上海今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86-21-51001710 传真:86-21-51615922 地址:上海虹口区新市路
支持单位:上海顾客满意度评价中心 上海全球事件经济研究中心
法律顾问: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 李佩芳律师
沪ICP备06051309号 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