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369会网 >> 事件经济 >> 正文

《三原色》、《永恒的旋律》——周高洪

发布人:mamei    更新时间:2015/10/9 16:56:26    点击数:1249

 

    周高洪,中国知名的策划专家、文学作家、企业家,分别被载入《世界优秀人才大典》、《世界名人录》、《中国专家词典》、《世界著名华人艺术家辞典》等辞书中。他的歌词、长诗、编剧,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文学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现任中国策划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国际会议联盟常务主席,上海市建筑学会生态建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


    微型诗《三原色》

     周高洪先生《三原色》后记

    长诗创新的感悟 (后记)

    当我刚刚写完微型诗《三原色》书稿之后,又接到了贺绿汀音乐节组委会邀请和贺绿汀家人的委托,希望我担任该活动的总策划和文学创作。这一艰巨的任务对我而言,深感荣幸,又使命重大。尽管我手边策划、创作等工作都很繁忙,但我还是欣然地答应了。很快就将本次系列文化活动策划方案敲定,接下来就是创作体裁的敲定,最终我选择了长篇叙事朗诵诗的表现形式。

    创作动意主要来源于贺绿汀先生是我少年时代崇拜的偶像。那时,我收藏的唱片中就有他的《四季歌》、《天涯歌女》、《春天里》等歌曲。每当我做完功课,就会听着这些动人的歌曲,在欣赏中得到放松,时而还会跟着放声歌唱。尤其看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亲耳聆听《游击队歌》,仅听了一遍,就记住了主旋律和带给我的感动,更让我对贺绿汀作曲家产生无比的崇敬,至今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在我创作生涯中,有一个不成文的定律,凡是我崇敬的伟人,我都乐意去写,去讴歌,去颂扬。还有一个创作动意就是要用长篇叙事诗这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发扬和传承他的精神。他的人品与文品的统一,革命与艺术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都给我们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贺绿汀先生的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应该继续学习和弘扬。

    长篇叙事诗创作是我多年梦想,是我一直想要探索的领域,是我很想尝试的突破,是我在诗歌创作方面力求填补的空白。久久想写,又久久不敢去写,因为这种尝试要有深厚的生活底蕴,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要有深厚的综合实力,所以迟迟未有动笔。如今我敢于挥笔,自信地去写,又因为我多次成功地完成了世纪伟人一生的《孙中山组歌》、《毛泽东组歌》、《周恩来组歌》、《邓小平组歌》、《江泽民组歌》大型声乐作品,并荣获了中国作家协会文艺作品一等奖,全国首届“西柏杯”文学艺术大奖赛一等奖、得到音乐界充分肯定和较高的评价。这既是对我的激励,又给了我创作的动力。

    贺绿汀先生一生中经历事情很多,浩如烟海,如何抓住重点,找准思路,这是创作最难的地方,也是成功的所在。只有把握了主题定位、详略取舍、有的放矢,才能走上成功创作之路。

    创作的过程,就是发现的过程,思想的过程,提炼的过程,创造的过程,飞翔的过程,同时也是心灵净化的过程,更是人生最美的体验。

    在创作中,我最大收获是发现了贺绿汀先生一生中做了三件传奇的事情。即:“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而冲锋,为了母亲放歌而耕耘,为了音乐教育而默默地献身。”这就是他的心路和奋斗的历程。再沿着他的足迹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又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信念、执着、奉献。

    在结构中,永恒的旋律就是情节展开的主题,整体构思是以音乐贯穿全诗的主线,突出他的创作历程和取得的艺术成就;以投身革命和各个时期朝夕相处的妻子、老师、同学、文友、同事等重要人物作为描写副线,着重表现他个性化的人格魅力;以电影编创手法作为依托,着力对叙事场景的特写和细节的刻画,逐步地揭示他内心情感的世界;以当代人们审美情绪作为创作的标准,尽量适应他们阅读和鉴赏水平。为了达到这种艺术效果,只有真情从心灵中自然地流出,才能感染读者的情绪。

    在人物表现方面,紧紧围绕主线采用串珠方式,从多视角、多场景、多细节把他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表现出来,并运用电影蒙太奇手法展示他创作的《牧童短笛》、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电影歌曲、抗日战争时期经典革命歌曲,以及新中国诞生后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的光辉历程,让人们在阅读和欣赏中走近他,认识他,学习他,从中学会做人、做事,吸取精神和力量。

    在创作目标中,我始终追求三个结合: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史实与艺术相统一,通俗与朗诵相和谐,一切为了拥有读者,力求把这种部长篇叙事朗诵诗写得流畅,写得精彩,写得感人,让人们可读、可赏、可诵。既能成为青少年朋友们爱国主义的读本,又能在舞台上放声朗诵。实现了这一目标,就是这部长诗价值的所在。我深深感悟到:超越别人艰难,超越自己更难,其中的甘苦是耐人体味的。这种具有历史意义的探索和挑战,可以说是我创作和创新的一次命题,也是我对待生活的一贯态度,更是一次突破自我的有益尝试。

    作家价值的存在,只能存在于他的作品之中。对于即将面世前的独白,我以为都是多余的。一切都应由读者检验,让时间检验。写到这里,我坚信贺绿汀先生的音乐作品是属于民族的,属于世界的,属于世纪的。他的高尚人品和崇高精神,就像他的旋律一样是永恒的。我希望这部长诗能得到大家的喜爱,并能弘扬和传承他的精神,让他的歌声永远回荡在天地之间和我们美好的生活之中。

周高洪2009年8月20日写于上海

 

    汤昭智先生为《三原色》作序


    微型诗中有大世界——《周高洪微型诗选》序

    前不久在《江南音乐》举办的创作讲座上,我说歌词作家是一群非常奇特的朋友,除了少数人,大多是一群只见过彼此的名字,读过彼此的作品,除了名字和作品以外,对其他一无所知,而在心里却彼此惦记着的未曾谋过面的朋友。在高洪没来上海之前,我和他也是这样一层关系,仅仅知道而已。后来一起参加上海音乐文学学会工作,开始有了联系,并逐渐熟悉起来。

    高洪告诉我,说他“创作靠的是七分勤奋,两分灵气,一分技巧”。虽然他创作起步晚我几年,但就目前来看他在创作涉及的门类上,在创作取得的成就上,我是无法企及的。算了一下,高洪从1976年开始诗歌创作,迄今发表作品已达2000余首之多,出版的有诗集《心声集》和纪念人民音乐家贺绿汀逝世10周年大型长篇叙事朗诵诗《永恒的旋律》等。1980年又涉足歌词创作、音乐理论研究和影视戏剧剧本撰写。在歌词方面,有一千多首作品发表,结集出版的有《橄榄树情怀》、《寻找今生的另一半》、《周高洪作词歌曲集萃》、《世纪之歌》等。在影视戏剧方面,投入拍摄、制作和搬上舞台的有电视剧《民警李扬》、广播剧《大鸾歌》和京剧《劫案之后》等。如是一位专业作家,30多年拥有这些成果似乎算不得很丰盛,但作为一名在繁忙工作之余,挤出零星时间投入创作的业余作家,那就应该是相当可观的了。高洪从事过教师职业,也当过警察,后又步入策划领域和房地产业。同样身为业余写作者的我,对其创作艰辛是深有同感的。

    现集策划事业、企业经营和文学创作于一身的高洪,常常会在事业的发展上,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当高洪打来电话,嘱我为其《周高洪微型诗选》写序时,自己是以十分高兴的心情,接受这份任务的。一方面是自己对微型诗有一种喜好,不仅爱读,也曾尝试写过。自己爱读,是因为诗虽短小,却常常蕴含哲理,有的诗句本身就是非常精辟的警句,读了能让人击节叫好,回味无穷。自己也写过,是因为在生活观察中,常常有所思想,也常常有所心得,心得便用那诗的句式把它记录下来。从作者面来说,微型诗的创作是一种智慧的表达,从读者方来想,微型诗的阅读是一种智慧的享受。无论是智慧的表达,还是智慧的享受,都集中体现了微型诗艺术魅力的所在。另一方面是为高洪引以自豪,乐见高洪在他那创作园地中,又将多出一份丰硕的成果。

    高洪从邮箱里给我发来了他平时创作累积起来的几百首微型诗。一首微型诗,在生活里也许只是一枚花瓣,一枚树叶,只是一颗水珠,一颗沙粒,只是一缕翠绿,一缕金黄,但汇集在了一起,那将是一片花海,一片森林,将是一弯江河,一弯沙滩,将是一地春光,一地秋色。深刻寓意在平凡之中,高洪交给我的就是这样一个色彩斑斓的大世界。 

    高洪说,哲理的艺术,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可能就是高洪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经营他的微型诗的缘由吧。我们也确实能通过高洪的微型诗为我们提供的那一个个小小的视角,去阅读那样一个大大的世界。

    不妨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微型诗:“虽有顺利的过程,不等于就有美满的结果”(《到手》);“用高超的胆略,做成别人不敢去做的事情”(《高手》);“智慧的万能钥匙,可以开启任何困难的锁”(《聪敏》);“有翅膀的不一定能够高飞,没有翅膀的照样跃上高峰”(《志远》);“青春时,拼命地赚钱,叶黄时,用钱买命”(《老总的素描》)。当然,视角是需要作家去寻觅,去发现的。我们作家创作的过程,有时就是不断寻觅、不断发现的过程。生活的表现,需要用敏锐的目光去捕捉。捕捉到与众不同的视角,我们的创作才有可能获得新的突破。创作中,高洪在不断寻觅,在不断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寻觅和发现的新东西:“跑龙套跑出自己的套路,就在舞台上站稳了脚步”(《艺人》);“想象是不可能的,眼睛却见证了想象”(《奇迹》);“说别人想听的话,听别人好听的话”(《聊天》)。我想,只有把握了本质,我们微型诗对生活的刻画,才能入木三分。高洪还说,妙言绝句,来自日积月累的瞬间爆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自己温暖了,不要忘记手指的寒冷”(《手心》);“少了关键的一笔,再好看的龙也没有神韵”(《点睛》);“出棋哪有退路,人生没有彩排”(《 珍惜》)。永不满足,是高洪常写常新的根本所在。高洪很在意“让每一次新的感动,找到不同的感觉,让每一次新的情感,找到不同的抒发,让每一次新的表达,找到不同的妙语。”正因为这样,高洪才能“因感而作,因情而生”, 才能让那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佳语,源源不断地流入到人们的心灵中去。

    有时候我真的很吃惊,高洪脑子里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微型诗,源源不断地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同样是爱情的主题,高洪一下子就能写出91首。以“手”字为题材,他不可想象地写了70首,如《手笔》、《手段》、《手法》、《手感》、《手稿》、《手工》、《手鼓》、《手迹》、《手记》、《手脚》、《手气》、《手巧》、《手勤》、《手球》、《手势》、《手术》、《手腕》、《手续》……一个“点”字,他又组合成50个题目:《点题》、《点子》、《点穴》、《点化》、《点缀》、《点拨》、《点睛》、《点破》、《点火》、《点明》、《点射》、《点头》……在高洪的微型诗中,有许多用组诗的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的。如《中国》、《上海印象》、《三原色》等等。《三原色》中,他从春天的绿色、夏天的红色和秋天的黄色,来演绎人生的崭新世界:“你用绿色的梦想,托起万紫千红,给天地蓬勃的活力”(《春天》);“你用红色的激情,燃烧魅力的火焰,给岁月成熟的气质”(《夏季》);“你用黄色的年轮,演绎叶对根的情意,证明生命的价值”(《秋日》)。最后落脚落在人生的三原色上:“你是人生的色彩,在风雨中更加靓丽,永远不会褪色”(《三原色》)。

    微型诗中有大世界,是读完高洪全部微型诗后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可能是写得太多,写得太急,有些长诗也在所难免。尽管如此,我依然看好高洪。在日后的创作生涯中,他还会用他的作品,给我们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是为序。

2009年8月11日
 作者: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音乐文学学会会长。

    长诗《永恒的旋律》

    石祥先生为其作序

    一部人民音乐家的辉煌史诗——周高洪长篇史诗《永恒的旋律》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音乐,是人民的心声。《永恒的旋律》,是抒写人民音乐家贺绿汀音乐人生的一部辉煌史诗。

    贺绿汀(1903—1999)原名贺楷,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湖南邵东人,1923年考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1931年考入上海国立专科学校,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上海文化界抗日救亡演剧一队,1941年赴华东抗日根据地,1943年到延安;新中国成立后,长期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上海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1983年当选国际音乐理事会荣誉会员。

    贺绿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音乐战线的领军人物之一。60多年来,他谱写的音乐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广泛和深远,都是闻名中外的。他的音乐人生,影射着我国一段漫长而苦难的历史。他的经典作品,鼓舞、教育了几代人。1934年,他创作的《牧童短笛》荣获齐尔品举办的“中国风味钢琴曲”一等奖;上世纪30年代,他翻译出版的《和声学理论与实用》(英国作曲家普劳特原著)一书,影响广泛,至今仍为音乐院校教材;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他饱蘸炮火硝烟谱写了数以百计的爱国抗战歌曲,如战鼓,似军号,以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和斗志昂扬的旋律,激励着亿万军民,同仇敌忾,驱逐日寇,捍卫了祖国山河。那首由他作词谱曲的《游击队歌》:“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世代传唱,已化作中华儿女的血肉、豪情。

    这样一位划时代的人民音乐家,如何以长篇史诗的形式为其树碑立传,如何用诗情画意塑造一个先进文化的代表人物,确实不是一件易事。年富力强的实力派诗人周高洪,勇于担当,迎难而上。这种诗的自觉和诗的自信精神十分可贵。他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选择了一个时代感很强的史诗主题,在史与诗、叙事与抒情、继承与发展等结合上,对诗做了积极的新的探索。

    探索之一:在诗的题材选择上有新的拓展和突破。过去的长篇史诗,以写工农兵、英雄模范、传奇人物居多,如我国古典诗词《木兰辞》、《琵琶行》等,外国的有《荷马史诗》、马雅可夫斯基的《列宁》等。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涌现了叙事长诗《王贵与李香香》、《漳河水》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诗歌创作趋向多元化,短吟浅唱、抒发自我的较多。加之物欲横流,道德缺失,长篇史诗寥寥无几。有评论家说,近年来“雕虫的多,雕龙的少”。我国齐梁时代,文坛的唯美主义,形式主义倾向十分严重。刘勰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提出了强调社会功能、克服浮华绮靡不良之风的文学主张。他在《文心雕龙》“序志”中对书名是这样解释的:“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古来文章,以雕缛为题”,如同“雕龙”。其实,写什么,为什么人的问题,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创作题材“决定论”不妥,但题材很重要。我是一位军旅诗人,主要以鼓士气、壮军威、反映军事题材的诗歌为己任。配乐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歌词《十五的月亮》等,之所以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也是得益于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的题材和内容。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文艺作品既要反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要表现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据我所知,长篇史诗《永恒的旋律》,是我国第一部以一位人民音乐家为诗主的长篇史诗的开山之作,对于开一代新诗风,铸先进文化代表人物丰碑,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探索之二:在诗的创作多样化方面有所创新和提高。一个音乐家的艺术人生,是要靠他的音乐作品来说话的。但作品目录排列起来,并不是诗。周高洪是被上海著名剧作家、诗词评论家何兆华誉为“多贤多能多思多产的文学智者”,是我国改革开放大潮中涌现出来的新一代词作家、剧作家、诗人、策划专家。他曾相继成功完成了《孙中山组歌》、《毛泽东组歌》、《周恩来组歌》、《邓小平组歌》等二十多部大型声乐作品。他运用多年来的创作经验,以超前的文化意识和创新理念,将贺绿汀的音乐人生贯穿一条爱国主义主线,采用串珠的方式,多视角、多侧面、多场景、多细节地把他人生的华彩乐章表现出来。以电影蒙太奇的艺术手段,前后拉动,纵横驰骋,上下跳跃,左右逢源,使其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微观精雕、惟妙惟肖:“突然/扑通一声/贺楷从床上滚到地面/双手仍在做着弹琴姿势/嘴里还在哼着曲调/好似舞台上摆出的造型。”宏观把握,张弛有度:“他的一生/音乐就是历史的记录/对上海而言/就是经典老歌流传的曲目/对中国而言/就是世纪不朽的音符/对世界而言/就是铺设中西文化融合之路/对未来而言/就是中华音乐宝库的财富。”对于“核心唱段”,重点全方位打造。经典音乐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诞生过程,以及社会效果,作者则浓墨重彩地描述出了一幅灿烂的历史画卷:“在防空洞里/他又听到敌机的狂射/又听到了八路军机枪怒吼的声响/这节奏/这混响/此情此景/又化作了激扬的旋律/从心底流淌/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个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接着/他由近及远/浮想联翩/从八路军蹬草鞋/踏遍血雨风霜/又想到了广州起义军/挺进在海丰的路上/想着/哼着/手中的钢笔/也在快速地记着/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高山水又深/在那茂密的树林里/到处都安排同志们的宿营地/在那高高的山岗上/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激序配搭、情景交融。一首好歌,就是一堂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课。

    探索之三:在与现代多种媒体的结合上,诗歌创新全面发展。诗歌如何从纸面上站起来,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诗歌朗诵、谱曲演唱、影视广播、短信博客等,开辟了多种传播渠道。如今已进入信息时代,周高洪是一位多面手:他善于捕捉信息的灵感,善于把握自己的优势,善于综合运用各种艺术门类表现的手法,善于不断地写作创新。在精心打造这部史诗时,诗、词、歌、赋,影、视、剧、碟,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第七乐章》有这样的描写:“为了摆脱黑狗子侵袭/为了生活奔忙/为了租用廉价房子/为了成就梦中的理想/几经搬家/又搬到了拉都路84号楼上/小小的木板房/仅有八九平方”。接下来,连续七个段落用歌词的写法联唱:“只有小木屋的灯光知道/贺绿汀创作如痴如狂/丝毫听不到嘈杂的声音/常常把饭菜热了又凉”、“只有小木屋的灯光知道/精心修改是多么漫长/把太阳变成了月亮/又把月亮换成了太阳”……在“尾声”综述部分,又用了大排比、大写意、大跳跃、大抒情的方法,一路铿锵,一气呵成:“在湘江边/有他时代的和声/在浦江边/有他爱情歌曲的流行/在嘉陵江边/有他复仇的雄心/在延水河边/有他战斗的激情/在黄河岸边/有他进行曲的驰骋/在金水桥边/有他赞美的歌颂。”江河为证,中华大地到处流淌着他优美嘹亮的歌声。

    我和周高洪同志可谓“忘年交”。他在淮阴公安部门工作时,就利用业余时间刻苦地进行文艺创作,被誉为“警察诗人”、“会唱歌的橄榄树”;后来下海经商,仍笔耕不辍,成为“文人中成功的商人,商人中成功的文人”。我曾为他的伟人系列组歌《世纪之歌》写过序言。前不久,他又快件寄来他的新作长篇史诗《永恒的旋律》。我先读为快,敬佩之余写了几点学习心得,不足为序,望乞指正!

                         2012年2月9日写于北京

网友评论

事件经济专栏落户《369会网》

    随着世博会、奥运会、f1赛事等世界级的的大事件相继涌进中国,事件经济正在中国掀起波澜,事件经济所产生的巨大经济能量正不可抗拒地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领导、专家、学者、产业界人士把目光投向这一新兴的经济领域。事件经济、事件管理、事件文化所引发的事件产业将成为中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巴西狂欢节让巴西元素—桑巴舞成为巴西国的名片,爱丁堡艺术节使英国成为世界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积聚地,奥斯卡颁奖仪式让好莱坞文化为美国元素插上飞向世界的翅膀,慕尼黑德国啤酒节凭空塑造了一个德国元素,精心策划的事件不仅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完美演绎了“出卖”城市、地区、国家的杰作!

    崛起的中国需要事件,事件经济将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激活器、发动机和倍增器!

    真心希望所有关注事件经济发展的仁人志士们来中国《369会网》的“事件经济专栏”聚会!

Copyright © 2007-2013 369会网 上海今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咨询热线:86-21-51001710 传真:86-21-51615922 地址:上海虹口区新市路
支持单位:上海顾客满意度评价中心 上海全球事件经济研究中心
法律顾问:上海市光明律师事务所 李佩芳律师
沪ICP备06051309号 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